媒介与文化研究方法

record

一、研究方法 #

如何阅读文献?(33) #

  1. 利用已有书籍和文章的参考书目找到可能和你有关的更多标题。
  2. 仅阅读非读不可的部分。养成习惯快速决定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是否和你的题目有关。 · 根据书名和各章节的标题确定是否有关; · 如果有关,再花十分钟浏览该章节的内容:看标题和中心论点; · 记下书名、作者和细节,独自写下该书的主要论题,并用几句话描述它如何与你的研究问题相关; · 列出一份清单。
  3. 撰写研究成果时,应通过操作自己的研究得出答案。

如何做笔记?(35) #

  1. 记下浏览过的书籍、文章、报纸或网站的完整提要。
  2. 不要混淆了你的笔记(note)和引文(quote)。抄录的内容和评论的内容要予以区分。
  3. 养成当没有原作在面前时也能写出观点和概念摘要的习惯。事实上,每当你在撰写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除了白纸和屏幕,面前最好什么都没有。

研究媒介文本 #

分析目标 | 方法 | 要点 | 应用 ———— | ————- | ———— | ———— 在一组文本中某事发生的频率如何 | 内容分析 | 计数、求和;但不够灵敏,可能会产生无意义数据;耗费精力 | 研究新闻议程;现实情况和理想模式的比较研究 一个或一组文本的意义 | 符号学 | 鼻祖索绪尔;事物的意义;罗兰·巴特;安伯托·艾柯 | 视觉媒介;广告 一个或一组文本的叙事结构 | 叙事分析 | Vladimir Propp功能分析;话语分析 | 影视节目,传统文本 一组属于相同种类或流派的文本 | 流派分析 | 类型学研究 | 一个文本在多大程度上契合一种类型;一个新的类型是否正在形成 同一作者的一组文本 | 导演风格分析 | 主创作者研究 | 广告,电视,音乐,广播等 由同一表演者主演的一组文本 | 明星分析 | 明星效应 | 电影,音乐

研究文化产业 #

分析目标 | 方法 | 要点 | 应用 ———— | ————- | ———— | ———— 特定机构/媒介技术/立法的历史,过去的政策争论 | 文献分析 | 资料库 | 媒介与现代性;媒介技术的发展 广播史,媒介的社会影响 | 社会历史 | 文献研究 | 好莱坞电影史 从业者的意见和态度 | 访谈 | 代表性的访谈对象 | 对XX的态度 一个公司或组织的工作实践,从业者的举止行为 | 参与式观察 | 直接;耗时 | 决策、规范和意识形态转换为媒介内容

研究受众 #

分析目标 | 方法 | 要点 | 应用 ———— | ————- | ———— | ———— 人们对提问的反应 | 调查 | 问卷:根据同一变量比较不同的人 | 太多 受众对行为的报告 | 访谈 | 代表性的访谈对象 | 对XX的态度 群体的态度、观点和行为 | 焦点群体 | 深入、复杂,但受可靠性和正确性困扰 | 对脏话的态度 对过去行为和态度的记忆 | 口述史 | 媒介历史学;从家庭开始寻找对象 | 普通人对新技术的发展有何反应

二、分析媒介和文化文本 #

意识形态研究法?(88) #

所有的媒介产品都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产品所呈现出的意识形态可能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宗教宣传小册子或者政治宣言。但在更多情况下,意识形态是含而不露的(implicit),要发现在文本背后起作用的意识形态只有仔细推敲字里行间隐含的深意。

案例: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 研究媒介意识形态最著名的学者有: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文化产业)

三、研究媒介机构和文化产业 #

什么是文化产业?(121) #

文化产业就是将艺术、娱乐或信息的制作或发行作为其主要功能的产业。

关于媒介研究产业的主要理论范式,James Curran作了如下概述: 经营性研究和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规章制度环境;马克思主义研究法(媒介权力);技术理论

四、分析受众 #

  1. 观察受众:实验室研究;民族志
  2. 提问:问卷调查;纵向研究(受众跟踪调查);焦点小组;口述历史

总序 #

(美国文化研究)最为经典的是凯利(James Carey)把传播作为一种扎根于文化的“仪式”行为的美国本土经验研究,他强调社区观念和基于历史、文化价值的市民参与,以及从谈话与知识的互换、观念的共享、资讯的搜寻与娱乐等情境中探索传播的形貌。(5)

帕特里克·史密斯:“…全球化其实就是美国化……我们似乎给这个提议赋予了一点终极色彩:历史已经结束;黑格尔的历史进程已经完成,而它的终极结果就是美国模式……今天的美国人极为自恋封闭、缺乏远见。正如我们在二战后所做的那样,我们拒绝了解别人,也拒绝认识自己——最终甚至选择无视他人。这才是美国胜利主义的真正含义:我们环顾四周,却只看到了自己。”(8)1

  1. [英]斯托克斯(Jane Stokes).媒介与文化研究方法[M].黄红宇,曾妮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