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的巴厘
四月初,我们前往了“澳洲的海南岛”“白人的精神故乡”——巴厘岛。
点击《在巴厘岛,像植物般苏醒和呼吸》观看视频
相较于珀斯干燥的气候,一下飞机,我们就感觉到了热带气候的潮湿。这时候已经是午夜了,我们搭乘酒店的接驳车来到酒店。直到第二天,我们才真正看到一个曝晒在日光之下、一览无余的巴厘。
像是一个破旧的县城 #
在社交网络上,我看到了太多关于巴厘岛美丽、明媚的照片和描述。但当我搭乘汽车,穿梭在巴厘的街道上,才感觉到一种异于预期的“落差”。
巴厘的交通规则和澳洲一样,都遵从英国模式。这里的马路狭窄,通常是左右各一条车道,汽车和摩托车没有分流,一片繁忙和拥挤。如果是非主干道,甚至是一条双向车道,会车时,非常考验司机们的技术。
透过车窗,看巴厘的城市风貌,像是回到了15或20年前,一个破旧的中国县城。道路两侧的住宅、商店以及其他的基础设施,让习惯了“秩序感”的我,感到一阵惊异——被无数人追捧的度假胜地,竟然如此脏乱。
下车后,步行在马路上,则会有更切实的感受。尽管汽车和摩托车没有分流,但保留了人行道。行走其上,要留心擦肩而过的摩托车货汽车。在一条交通繁忙的马路上,我们迟迟不敢横穿马路。但也遇到好心的摩托车车主,主动减速让我们通过。
临街的建筑都有些年头了,有的开着,有的空置,尽管阳光明媚,但都像是蒙上了一层膜。但热带植被的点缀,还是带来了一些新鲜感。尤其是当汽车行驶在Ubud区域,茂盛的绿林和密集的宗教雕塑,为建筑增添了历史感和神秘性,让我忍不住多看几眼。
因此,我并不是无法接受巴厘岛的“破旧”,只是暂时无法接受与预期之间的落差。我没有去过东南亚其他国家,只在转机时停留在一些机场,但W说,其他国家差不多也这样。
局部的巴厘,局部的旅行 #
无论如何,一场五天的旅行,势必在地理意义上是局部的,在认知层面是片面的。
就像社交网络或者影视内容里对巴厘的迷恋,那些不那么“美”的局部风景,总会被不知不觉地遗漏。我们自己也会感慨,夜晚的Ubud似乎没那么混乱了——那些局部的混乱,只不过被灯光遗漏在眼前或者镜头的阴影里。
夜晚的Ubud如同乌镇,或者巴厘就是“乌镇”,由诸多人造景观构成。在小红书上看到的一句话点评巴厘,像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游客游走在各个摄影点之间,把美景留在镜头里,美图分享在网络上,其他时间只需要闭上眼睛。
我们去的不多,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Alas Harum Bali,一个以梯田闻名的景点。当你以为这会是自然景观,实际上,这更像是一个梯田主题的公园,甚至打造了一个巨大的张开大嘴的头部雕塑,让人想起神庙逃亡的起源,纷纷在这里拍照打卡。
其他的时间,我们更倾向于呆在度假酒店里。一个在Uluwatu、一个在Ubud。前者坐落于海滨峭壁之上,公共区域游泳池、眼前就是大海,餐厅味道也不错。Uluwatu似乎比Ubud更热更湿,仅仅是站着,就会不禁冒汗。后者位于一片雨林之中,有一条小溪在峡谷中流淌,房间则悬在峡谷之上,夜里有潺潺水声助眠,清晨我会像一棵植物般自然而然地醒来。
这是我们第一次放弃“特种兵”争分夺秒的攻略式旅行,而选择了所谓的“白人度假模式”,自然醒、随意计划,回避酒店之外的那些“局部”,收缩在酒店里吃喝、娱乐、按摩、探索,沉浸在另一种“局部”之中。
当看到一些年轻博主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裙子,如同盘丝洞的蜘蛛精们摆着妖娆的姿势,花费半个小时以上摆拍。我不禁感慨,为什么中国式旅游像是在工作?大家真的在享受休闲的时间吗?
还想再去巴厘岛吗? #
巴厘岛的缺点如上所述,但优点也很多,比如,它距离珀斯很近,三个多小时的航行时间,比去趟悉尼都近。其次,物价便宜,花费同样的澳元,可以得到更多的商品或服务。可以说是性价比很高了。
这次旅行整体上还是很放松、很快乐的。或许下次,我们会选择一个其他风格的度假酒店,继续“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