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列车

review

2019 年初上映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引发了强烈的争议,人们围绕着电影艺术与票房营销的心理落差,讨论着导演毕赣如何展现一个关于故乡的回忆和梦境。和上一部影片《路边野餐》一样,毕赣再次选择贵州凯里展开故事,并沿用黑色电影的模型,将自己喜爱的元素:回忆、梦想、现实,拼接在一起,构造出一副绚丽的影像。

那种线性叙事的简单明了被搁置了,让位于导演的意识流表达,也正因为这种拼接,作者电影遭遇了错位的观众,他们在“沉闷”的故事前走神了、睡着了、离场了,甚至破坏了荧幕。作者电影一般具有较强的私影像气质,像是一本文学著作,作者不希望简单讲述一个故事,而希望在电影之中寄托更多的自我意识。在《十三邀》中,许知远来到了毕赣的家里,他们的对话中,毕赣表示他的电影更像是一种对自我的探索。

这种探索自然是孤独的,他的表达越是自我,他的受众也就越窄化。在《路边野餐》的惊艳过后,他似乎在原题重复,他的探索还在继续,但他能在虚构的故事中找到答案吗?或者他究竟想要怎样的答案?

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不久后,《四个春天》也上映了,它是一部纪录片,同样描绘着一种“私人”生活。和《地球最后的夜晚》不同的是,它们像是作者电影的两个极端。

《地球最后的夜晚》是破碎的、混乱的、非线性的,还是悬疑的,但《四个春天》是明媚的、真实的、遵循时间的,甚至还带有牧歌性质。《四个春天》是一个家庭影像,镜头仿佛是导演的眼睛,父母在画面里是浪漫快乐的,姐姐的去世尽管悲怆,但生老病死却融于整部影片的自然氛围,没有突兀感,成为时间循环的一部分。

然而,《地球最后的夜晚》和《四个春天》都过于执着自我的表达了,它们的私人属性太过强烈,以至于你很难联想到电影生活和外部世界的互动。作者沉浸在自己的时空中,关注自我、家庭和变化的情绪,外部世界在镜头视野中缺席了,即使出现也是浅尝辄止的。

这就带来了一种公共性的缺失,在《地球最后的夜晚》里的结果是观众很难产生共鸣感,它纯粹成了一个故事,同样,《四个春天》看完以后,我产生的是羡慕,还带有一些惊讶,他们的生活是如此快乐自在,我知道这不是我的生活。

在 2009 年的纪录片《归途列车》之中,我看到了外部世界的呈现。和《四个春天》一样,它也是一个返乡团圆的故事。

《归途列车》的第一个场景就是火车站前拥挤的人潮,人们你推我挤,希望早些进站上车。很多人都在说中国人为什么不排队呢,国外又是如何井然有序,没有慌忙。这里有一个事实是,火车出售站票,如果不努力挤上车,大大小小的行李也许就把人站的位置都抢占了。在第二次呈现春运时,这种拥挤感变得更加强烈,由于 2007 年南方雪灾,大批乘客滞留在车站,哭泣的女人、被围挡的乘客,人们面带疲惫地等待着。

《归途列车》就是一列载着无数漂泊者返乡的火车,但是它不全然在描述春运,还讲述了一个家庭关系。在广州打工的父母,和在四川老家的老人孩子,形成了一种紧张的关系。父母觉得亏欠,只能通过电话联络,而孩子又觉得缺少关爱,他们都知道这是生活的无奈。如果在家乡可以赚到足够的钱,他们当然不会选择分离。他们希望孩子们可以通过读书摆脱这种分离的困境,过上好日子。

但女儿似乎有着自己的想法,她也想出去看看。离开家之前,她对弟弟说,我要离开这个伤心的地方了。

这句话是没有因果的,我们只能联想她为何伤心。因为这个家乡是不完整的,父母不在,外公去世,她无比孤独和无助。她先去了广东,从事和父母一样的工作,生产着出口国外的衣服,她和朋友去买衣服,想象着是不是自己做的那件,还一起去美发店烫头发,过着和家乡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春节她和父母一起回去,经历了前面说的雪灾。回去后,她和父亲争吵打骂,她想走,父母想让她继续读书,最后她不顾父母劝阻,再次离开,去了深圳,在酒吧里工作。喧闹的酒吧里,她托着沉重的酒杯,表情沉默,即使在忽明忽暗的迪厅里,她摇摆自己的身体,表情也是沉默的。酒吧里的她,和弟弟外婆的农活、父母的疲惫卧床,形成了对比。我忽然想起她在前往深圳的列车上说,我也许能在那里实现我的梦想。也许是我遗漏了,我听到了长辈对她读书的期盼,对弟弟未来的畅想,但没有察觉到她到底在做着什么样的梦。

同样是在讲述一家人的年终团聚,《四个春天》仿佛构造了一个世外桃源,孩子在外经历磨练,每年的归来就像是沐浴,洗去风尘,返归旧巢,过年像是新生。 但在《归途列车》里,归来是艰难漫长的,团聚也是短暂沉默的。镜头扫过南方雪灾中车站的人潮、扫过金融危机中空旷的码头、进入躁动不安的酒吧、嗡嗡作响的工厂、狭小拥挤的寝室,再对比家乡田野的开阔和孤独,《四个春天》的私影像气质,被归途列车的现实感吞没了。

《四个春天》尽管有着自然的韵律,但仿佛与外部世界失联了,但《归途列车》却是世界的影子,漂泊不定的城市作为背景,家乡是寻根式的,也是同样空虚的。雪灾、车票、春运、经济都改变着人的动静,他们进入了一个更大的空间之中,和许多人的情绪彼此交织,生活的期望如同一团微暗的火,需要小心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