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事物本身

publish

我的专业是传播学,一门在字面上很容易被误解为“船舶学”或病毒传播的学科,但其实,这门学科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和媒介,可以被经典地概括为什么人通过什么媒介,向什么人发布了什么信息,最终产生了什么影响。

刚入学的时候,我对传播学研究一片茫然,只是知道传播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却不知道如何用传播学的视角理解社会现象。我的导师张老师带我入门,给我布置了阅读任务,希望我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这些阅读书目主要分为两大类:返回原典和跨学科。

返回原典的书籍包括传播学理论原著,概论类的教程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门学科的要义和框架,但如果只是通过这些概论来学习知识,就会是蜻蜓点水、浮在表面,要明白一个理论具体在说什么,就要自己去翻阅原文。同时,理论原著也会帮我们获得“新知”,这是因为他人的转述总要经过内容筛选甚至是误读,第一手资料则是充盈的,返回原典就是自己去纠正观点,也许某个不被关注的角落就会带来启发。

跨学科的书籍包括人文社科的相关书籍,张老师博闻强识,研究著述也都旁征博引,这都归功于她广泛的阅读。她为我推荐了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儒学等等的书籍,并告诫我要思考社科研究如何选择研究对象,以及采用何种研究方法,这些都会为传播学研究带来启示。同时,阅读人文社科书籍的时候,也不能忘记传播学的立场,文史哲不分家,跨越学科界限,换一个角度也许就是一片崭新的天地。

如果说阅读是知识储备,那么论文写作就是知识运用。在研一的时候,张老师就给我提供了一些写作方向,希望我要有问题意识,并且带着问题去读书,然后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在写作中探讨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想必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因为没有目的性而茫然,不知所措,写作任务就像是目标,也会为学习带来动力。围绕一个研究主题开展阅读,在高浓度的知识输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个人感悟,这既可以完成一篇读书笔记,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我认为传播学研究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并且是以“媒介”为界限的区分:第一部分,是我们的社会框架(整体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个体的过往经验和心理状况,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学现实),如何影响我们的媒介使用。第二部分,是我们的媒介使用,如何影响社会现实(巩固或改变了认知、情感、行动或权力等等)。这两部分的研究和不同学科进行互动碰撞,也许就会形成了个人的研究兴趣和方向。

三年来,在张老师的教诲下,我阅读了不少学术专著,保持着一个输入、输出、再输入、再输出的学习状态。待我再拿起小说,我却发现它们索然无味了,也许习惯了去分析,就难以简单地观察表面,甚至导致了对表象的轻视。但这其实是一种学习的陷阱,当一门学科成为一种抽象的文字游戏,它就脱离了生活,也就远离群众、“不接地气”。我觉得这是需要警惕的,因为传播学是一个生活的学问,关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我们与人进行最为传统的面对面交谈,或者通过互联网接收讯息和发布信息,传播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的生存状态。

现象学提出“ 回到事物本身 ”(to the things themselves),并认为“一杯饮料、一首忧郁的歌、一次兜风、一抹余晖、一种不安的情绪、一盒相片、一个无聊的时刻。它通过掉转我们自己通常如空气般被忽略的视角,恢复了个人世界的丰富性。”我觉得传播学研究也不应该悬在空中,传播哲学为我们带来形而上的思索,但真实世界的传播现象却也有其粗砺的美感。

正如鱼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水里,我们也会对生活中的事物熟视无睹,但它们各有其历史与现实。阅读过后,把目光重新投向生活,才会发现这份美。

本文发表于校研究生杂志2019年第1期(总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