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用微博已一年

journal

2022年11月,我在微博留下一句“查无此人”,如同告别宣言,决定不再使用它浏览和发布内容。

原因很简单。彼时国内的疫情封控愈演愈烈,不管是网络还是身边,都会不断传来充满悲伤或戾气的消息。微博仿若一个放大器,我的心理已无法承受更多负面内容,甚至早就进入了政治性抑郁的状态。

——我需要像身体断食一样,为自己的心理来一场信息戒断,减少碎片内容的输入,集中注意力在让我感到治愈的事情上。

事实上,这场“戒断”并没有那么艰难。或许是我本身自控力还算不错,在弃用微博后,尽管不能即刻获取到朋友的最新生活动态、网络名人的言论、世界各地的新闻,但我并没有感到错失恐惧(FOMO)。

这让我想起了很久前在知乎上的留言:不看新闻,重要的新闻会经过人际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而不重要的,也没有看的必要。

这句话在现在看来充满着“媒介素养不正确”,如果只通过人际传播获取信息,既会让我们难辨虚实、失去细节,也更容易让我们陷入交际圈造成的信息茧房。但事实上,“逃避可耻但的确有用”,至少在你明知道心理已经出现问题时,你的生理会帮你做出选择。

随后我继续进行着信息戒断,相继取关了豆瓣、小红书上的一些博主,可以“刷”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少,也让我逐渐失去了打开APP的欲望,只在需要检索什么的时候,才去使用它。最终,作为一个INFJ,我通过精选细选的RSS Feed保持了基本的信息投喂,同时去阅读、去观影、去工作、去学习,希望把过去那个过分关注远方哭声的我,拉回到自己的世界。

一年过去了。这场信息戒断还算顺利,我从焦虑、郁闷的情绪中慢慢恢复。与此同时,我的分享欲竟然也随着对社交媒体的窥私欲一同下降。

社交媒体让我们能够轻松、快捷地看到朋友、网红、明星的生活,在窥私中满足自我的好奇心。但随着信息戒断,我不再好奇别人的生活如何,分享了什么,人设是否还在,在这个过程里,我似乎也变得不太愿意去发布动态了。

在Day One里,我创建了一个日记本,每月初会把上个月在网络上发布的内容整理在一起。最开始会包含微博、饭否、豆瓣,慢慢的,微博和饭否陆续停止更新,豆瓣上也变得沉默,最近几个月整理的内容,已经变成了上个月在豆瓣上标记的书籍、电影或音乐的评论。

这么看来,窥私欲和分享欲实际上一体两面。你想看到别人的什么,也想通过分享什么让别人反过来看到你。社交媒体不仅仅是个人的照片墙、记忆的博物馆,同时也成了用户之间的竞技场,大家都追求、塑造和比拼着积极的形象和生活。

正是在这样被我重新整理的信息环境下,我回应了一年前的告别宣言:“查无此人”,变成了一个潜在水下的网友。


关于博客的相关更新记录。

去年年底的年度总结,我对博客的迁移和相关的服务做了简要的记录。如果说Blog是个人成长史和思想史的记录,那么对Blog变化的Log则是一种媒介意义上的跟踪。

最近的更新包括:

  1. 增加了双语页面。我在这篇文章里看到了几种可以实现的路径,最终决定采用“笨方法”:在博客首页明暗切换按钮旁,增加一个图标,点击后跳转到英文页面。和中文页面相比,两者的About页面语言不同,Blog下的博文也将根据语言(if post.lang == “en” %)发布在不同页面。

  2. 增加了Guestbook页面。这是博客的留言板,调用的是Cusdis,欢迎大家给我留言。和双语页面一样,都是在ChatGPT的指导下完成的,我发送原有代码和目标需求,它给我答案,经过验证后确实是正确答案。

  3. 增加了投币功能,Buy Me A Coffee。在页面底部添加了咖啡图标,在博文结尾也加入点赞图标,点击后可触发。尽管这一功能有些水土不服,但我没有看到更合适和通用的服务。

  4. 增加了邮箱订阅服务。我按照博文中提到的TinyLetter + Zapier,进行了试验。TinyLetter功能简约,界面美观。因为发布频率不高,所以决定绕过Zapier,直接在TinyLetter后台编辑发布。欢迎大家邮件订阅。

  5. 增加了分页功能。同样在ChatGPT的指导下完成。并在default.html中删除了 {% if page.url == ‘/’ %} ,以确保每页都能实现搜索功能。